动态:夏季心梗高发,这项“新指标”或能第一时间帮助诊断
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在35℃以上的高温天,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目前,海军第九〇五医院检验科引进了心脏检查新指标——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为急性心梗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
几天前,52岁的刘先生突感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且疼痛向左肩和左臂放射。
【资料图】
由于有心梗家族史,刘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第一时间来到海军第九〇五医院心内科就诊,医生为其进行了血检。
检查结果显示:刘先生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明显升高,有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可能。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心脏中的一种新型小胞质蛋白。H-FABP在心肌细胞质中含量丰富,约占心脏可溶性蛋白质的4%~8%。当心肌细胞缺血损伤时,大量H-FABP从心肌细胞中迅速释放进入血液中,使血液中的H-FABP含量迅速升高,而当心肌细胞不再受损后,H-FABP浓度会快速下降。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H-FABP可于胸痛发作后1-3小时在血液中被检测出,6-8小时达到峰值,然后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海军第九〇五医院检验科主任马宁介绍,脂肪酸结合蛋白为急性心梗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在心肌损伤早期(6小时内),其灵敏度明显高于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能更早提示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可作为一个有效的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对早期快速排除是否由于心肌梗死引发的胸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诊断一出,医生马上为刘先生进行了针对性治疗,他的症状也很快消失。
“由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以在心前区发作后1-3小时内就能被检测到,24小时内从体内清除,所以当短时间内指数再度升高时,患者则有二次心肌缺血或心梗的可能。”马宁说。
那么,为何心脑血管疾病在夏季高发?海军第九〇五医院心内科主任吴炎也道出了原因。
夏季室外温度较高,当人体进入空调、风扇等低温环境或大量喝冰镇饮料、吃冷饮、洗冷水澡、游泳时,剧烈的温度变化会造成人体内外温差显著增加,由此很容易诱发冠状动脉反射性痉挛,血管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心肌缺血、坏死。
夏季温度升高,人们情绪容易激动,睡眠质量受到影响,一旦遇到冷刺激,多方共同作用下,很容易造成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液高凝,血小板激活,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夏季身体消耗的水分比较多,不及时的补水容易导致身体缺水,身体缺水会出现电解质的失衡,从而导致血液浓度的增加,容易诱发心梗的出现,所以在夏季要大量补充水分,避免体内失水过多。
夏季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或过度贪凉,易发生腹泻,造成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血液粘稠度增加,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冠心病的患者如果不注意补充水分,最终很容易发展成心肌梗死。
哪些人群又是心梗高危人群呢?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们,肥胖、吸烟、高龄、早发猝死家族史等的人们,特别是既往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是心梗的高危人群。
夏季气温炎热,新陈代谢旺盛,青年人在夏季出汗较多容易大量脱水,造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喜食冷饮,贪凉,由此可能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
既往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的青年人,工作压力大、熬夜、交感张力高的人群,也易发生心肌梗死。
因此,在持续高温的天气里,空调温度不宜设置太低,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要超过8℃;如果从炎热的室外进入凉爽的空调房或从空调房外出,可以先敞开房门,在门口站一会,给身体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心脏有个适应的过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在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喝杯温水,避免血黏度增加、流速减慢;不要大量进食冰冷食物,冠心病患者最好不要洗凉水澡;远离嘈杂稳住情绪,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应注意保持愉悦健康的心态;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遵医嘱坚持服药,不要随意停药;如果感觉胸闷,不能大意,尤其是老年人,要及时就诊。
来源:上海长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