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张先|世界简讯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张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这11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张先相关的文章。
(相关资料图)
篇1: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张先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篇2: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张先
试题:
1.试从“动”与“静”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词上、下阕。(4分)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请结合词人的情感作具体赏析。(4分)
答案:
1、词的上阕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下阕则侧重写景物,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能答出“反衬”“对比”“动静结合”的均可给2分,上下阕的描述各1分)
2、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2分)这两句寓情于景,反映作者游乐一天后,心情格外恬适和舒畅。(2分)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创作背景:
这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篇3: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张先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即是一副寒食节的风俗画,又是一曲恬静的夕阳颂。
原文: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字词解释:
1、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2、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3、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4、舴艋(zé 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5、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6、竞:指赛龙舟。
7、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8、并:并排。
9、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10、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11、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12、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13、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14、放:停止。
15、中庭:庭院中。
16、杨花:柳絮。
篇4: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张先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个人资料: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他登进士第较柳永早四年,二人创作活动的时间大致相同。稍后的晁无咎说:“子野与耆卿齐名,而时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前二句是从慢词的角度谈到张先的作品无论在组织结构及语言运用方面都远不及柳永,后面二句主要指张先小令以“韵高”受到文人的赞赏。晚年来往于杭州、吴兴一带,与苏轼等人有交往。张先年龄虽长于晏殊、欧阳修,但仍然接受他们的影响,尤以晏欧一派的小令擅长。他善于锻炼字句,喜欢写一种朦胧的美,更以“影”字著名。苏轼说:“子野诗笔老,歌词妙乃其余事。”这与柳永专攻慢词又有不同。有《安陆集》一卷。
相关推荐:
菩萨蛮张先翻译赏析阅读答案
诉衷情张先翻译赏析
篇5:《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翻译赏析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翻译赏析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先。其古诗全文如下: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前言】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是宋代词人张先的词作。此词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下片幽静的月色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亦可谓静中有动。
【注释】
1、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2、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3、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4、舴艋(zé 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5、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6、竞:指赛龙舟。
7、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8、并:并排。
9、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10、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11、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12、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13、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14、放:停止。
15、中庭:庭院中。
16、杨花:柳絮。
【翻译】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篇6:《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答案及赏析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张先,北宋词人。乙卯年:1075年,时年作者八十六岁。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
⑴《木兰花》:即《玉楼春》。“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岁。“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寒食”见上卷薛昭蕴《浣溪沙》之二注(35页)。
⑵舴艋:指竞赛的龙船。“舴艋”,小船,从“蚱蜢”取义。
⑶笋柱:秋千架的形状。“秋千”今通作秋千。秋千乃后起的名字。
⑷“水中可居者”,见《尔雅·释水》。亦可泛称水边。“拾翠”见上卷李珣《南乡子》之四注(45页)。拾翠鸟的羽毛,以点缀首饰。这里不过借来比喻女子春游。杜甫《秋兴》八首之:“佳人拾翠春相问。”
⑸踏青:阴历二、三月出游郊外,以寒食清明为盛,名踏青。
⑹行云:指天上的云彩,亦借指美人,是双关语。用宋玉《高唐赋》,见上卷冯延巳《蝶恋花》之四注(53页)。
⑺放: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对”,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
⑻上片繁华境界,下片幽静。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逐步写来。“无数杨花”一句,说飞絮漫天,却不遮明月,说“无影“更无声,极静中有动态
(1)试从“动”与“静”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词上、下阙。(4分)
(2)“中庭月色正清昵,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请结合词人的情感作具体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阙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下阙则侧重写景物,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能答出“反衬”“对比”“动静结合”的均可给2分,上下阙的描述各1分)
(2)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2分)这两句寓情于景,反映作者游乐一天后,心情格外恬适和舒畅。(2分)
赏析:
此词题为“乙卯吴兴寒食”,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下片幽静的月色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亦可谓静中有动。
赏析这首词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词人张先。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以秘书丞知吴江县(今江苏省吴江县)。晏殊知永兴军,辟为通判。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晚年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过着逍遥优游的生活。他还是宋代寿命最长、创作时间最长的词人,享年八十九。其词与柳永齐名,但才力不如柳永,柳词通俗,张词含蓄,韵味悠长。有《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他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风絮无影”出名,被时人称为“张三影”。不过,今天我们要赏析的不是这三首,而是他另外一首同样写到“影”的词作——《木兰花》。
这首词是张先八十六岁在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时所作。上阕尽写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是由四幅场景,写的是吴地的四种传统习俗,两两对应组成,前两幅是特写,后两幅是泛写。第一句写吴儿竞舟。寒食节举行龙舟竞赛,是吴地相沿的风俗,可以想象一下宽阔的江面上万舟竞渡是多么的热闹激烈,气势宏大啊!第二句写游女成对儿荡秋千。在郊外临时搭起数座秋千,装饰华美,穿着节日盛装的少女们一定打扮的花枝招展,五颜六色,可以想象一下,荡秋千荡起的时候,彩丝纷飞,定是耀人眼目,欢声笑语。这两句,一句写男子,一句写女子,一句阳刚,一句阴柔,一句写水上,一句写岸边,展现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和热闹场面。第三句写方舟拾翠。在江边的沙滩上,水中的洲渚上,长满了花花草草,这平时是鸟儿的天堂,如今,青年男女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在草地里找寻翠鸟的羽毛,仔细的,专心的`,比赛着,吵嚷着,竟然忘了已是日暮时分,可见玩得兴致高昂,乐不思家。第四句写秀野踏青。在景色秀丽的郊野,游人往来不绝,幕天席地,罗列杯盘,把酒言欢,畅谈古今,心情舒畅,兴致高昂。总之,这四句极力渲染节日的热闹场面。但是这是属于青年男女的狂欢节,对于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词人来说,热闹是他们的,夜深人静时分才是真正属于他的。
下阕写夜深人静的幽静场境。第五六句写词人从白天喧闹中归来,歌儿舞女已经表演完毕,纷纷离去。这时天也黑了,远处的山也看不见了,屋里屋外也是一片安宁静寂,属于词人的世界来到了。第七八句写词人告别了白日的喧闹,回到了自家的庭院,可以享受一下月光下的静谧。此时,月亮已经升到高空,皓皓明月,把清辉洒满庭院,也洒在杨柳树上。微风拂来,无数的柳絮翻飞,在明亮的月光下飘过,竟然无影无踪,穿出院墙而去。在于别人是看不到如此景象的,只有无欲无求,内心清净,优游卒岁的老人眼中,才能抓住如此细微诗意的境界,让人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首词词风疏淡清丽,轻巧自然。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精巧的构思,只有那一份清净让人回味无穷。
篇7:《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原文及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张先
原文: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释
⑴《木兰花》:即《玉楼春》。“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岁。“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寒食”见上卷薛昭蕴《浣溪沙》之二注(35页)。
⑵舴艋:指竞赛的龙船。“舴艋”,小船,从“蚱蜢”取义。
⑶笋柱:秋千架的形状。“秋千”今通作秋千。秋千乃后起的名字。
⑷“水中可居者”,见《尔雅·释水》。亦可泛称水边。“拾翠”见上卷李珣《南乡子》之四注(45页)。拾翠鸟的羽毛,以点缀首饰。这里不过借来比喻女子春游。杜甫《秋兴》八首之:“佳人拾翠春相问。”
⑸踏青:阴历二、三月出游郊外,以寒食清明为盛,名踏青。
⑹行云:指天上的云彩,亦借指美人,是双关语。用宋玉《高唐赋》,见上卷冯延巳《蝶恋花》之四注(53页)。
⑺放: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对”,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
⑻上片繁华境界,下片幽静。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逐步写来。“无数杨花”一句,说飞絮漫天,却不遮明月,说“无影“更无声,极静中有动态。
赏析
此词题为“乙卯吴兴寒食”,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下片幽静的月色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亦可谓静中有动。
开篇写的是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饰以龙头,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虽无锦缆雕纹,却富乡土特色。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姑娘们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笋柱秋千游女并”句便说游女荡秋千。“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三、四句用一联工整的对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拾翠”原指采拾翠鸟的羽毛,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妇女水边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览。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与前面赛龙舟、打秋千相配合,有点有面,主次分明。词之上片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下片转为写景,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由动景换静景,画面跳跃很大,但过片却很自然:“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作结。
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语。
结拍以写景工绝著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世所传‘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不仅如此,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此词是一篇韵味隽永的佳作。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全词情景交融,艺术效果颇佳。有人说其末句堪与使作者闻名于世的“三影”合称“四影”,可谓深得此词之妙。
吴兴健儿驾着龙舟,在水面上疾驰。用毛竹做的秋千架上载着少女,宛若天仙。绿洲春色明媚,游春的人儿兴正高,夕阳西下,忘了回家。碧野青青花儿秀,踏青的人儿,来往游不定。行云飘去远山暗,夕阳西下,游春的人儿都不见,笙管息歌舞停,小池庭院寂无声。中庭的夜晚,月色一片清明,无数杨花从空中飞掠而过,不曾留下一丝花影。
1;“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暗,游人散后郊外一片寂静。为上片做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寂静,一个‘静’字,又为下文写景做了铺垫。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
篇8:《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原文译文及赏析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译文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注释
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舴艋(zém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竞:指赛龙舟。
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并:并排。
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放:停止。
中庭:庭院中。
杨花:柳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篇9:清明节的诗句赏析: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意。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螟。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注释
⑴《木兰花》:即《玉楼春》。“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八十六岁。“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寒食”见上卷薛昭蕴《浣溪沙》之二注(35页)。
⑵舴艋:指竞赛的龙船。“舴艋”,小船,从“蚱蜢”取义。
⑶笋柱:秋千架的形状。“秋千”今通作秋千。秋千乃后起的名字。
⑷“水中可居者”,见《尔雅·释水》。亦可泛称水边。“拾翠”见上卷李珣《南乡子》之四注(45页)。拾翠鸟的羽毛,以点缀首饰。这里不过借来比喻女子春游。杜甫《秋兴》八首之:“佳人拾翠春相问。”
⑸踏青:阴历二、三月出游郊外,以寒食清明为盛,名踏青。
⑹行云:指天上的云彩,亦借指美人,是双关语。用宋玉《高唐赋》,见上卷冯延巳《蝶恋花》之四注(53页)。
⑺放: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对”,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
⑻上片繁华境界,下片幽静。由人去而夜静,由云散而月明,逐步写来。“无数杨花”一句,说飞絮漫天,却不遮明月,说“无影“更无声,极静中有动态。
2.作者简介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3.赏析
开篇写的是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饰以龙头,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虽无锦缆雕纹,却富乡土特色。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姑娘们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笋柱秋千游女并”句便说游女荡秋千。“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三、四句用一联工整的对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拾翠”原指采拾翠鸟的羽毛,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妇女水边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览。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与前面赛龙舟、打秋千相配合,有点有面,主次分明。词之上片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下片转为写景,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由动景换静景,画面跳跃很大,但过片却很自然:“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作结。
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语。
结拍以写景工绝著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世所传‘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不仅如此,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此词是一篇韵味隽永的佳作。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悠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全词情景交融,艺术效果颇佳。有人说其末句堪与使作者闻名于世的“三影”合称“四影”,可谓深得此词之妙。
吴兴健儿驾着龙舟,在水面上疾驰。用毛竹做的秋千架上载着少女,宛若天仙。绿洲春色明媚,游春的人儿兴正高,夕阳西下,忘了回家。碧野青青花儿秀,踏青的人儿,来往游不定。 行云飘去远山暗,夕阳西下,游春的人儿都不见,笙管息歌舞停,小池庭院寂无声。中庭的夜晚,月色一片清明,无数杨花从空中飞掠而过,不曾留下一丝花影。
1“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暗,游人散后郊外一片寂静。为上片做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寂静,一个‘静’字,又为下文写景做了铺垫。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
篇10:食节的诗词《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阅读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代: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译文
吴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竞赛着小龙船,游春少女们成对地荡着竹秋千。有的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来牵如蚁线。
游女们走了远山逐渐昏暗,音乐停下庭院显得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得无影也无羁绊。
注释
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市。
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古人常在此节日扫墓、春游。
舴艋(zéměng):形状如蚱蜢似的小船。
吴儿:吴地的青少年。
竞:指赛龙舟。
笋柱:竹竿做的柱子。
并:并排。
拾翠:古代春游。妇女们常采集百草,叫做拾翠。
秀野:景色秀丽的郊野。
踏青:寒食、清明时出游郊野。
来不定:指往来不绝。
行云:指如云的游女。
放:停止。
中庭:庭院中。
杨花:柳絮。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春与赏月的词。
上片通过一组春游嬉戏的镜头,生动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节的热闹场面。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这里有吴地青年的龙舟竞渡的场景,有游女成双成对笑玩秋千的画面。词一开头,不但写出了人数之众多,而且渲染了气氛之热烈。欢声笑语,隐约可闻。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这里有芳洲采花、尽兴忘归的剪影,有秀野踏青,来往不绝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这种浓墨重彩、翠曳红摇的笔墨,平添了许多旖旎春光,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
下片以工巧的画笔,描绘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静的景色。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游女散后,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花园显得异常幽静。前句中着一“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后句中着一“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时已深夜,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时候,无数的柳絮飘浮空中,没有留下一丝儿倩影。写杨花在月下飘浮无影,既极言其小,更极言其轻。这里写“无影”是虚,写无声是实。这种无影有静的写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词里表现作者喜爱白天游春的热闹场面,也欣赏夜深:人散后的幽静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兴趣还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是传诵的名句,后人认为是在“三影”名句之上。
篇11:明节的诗句——《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意。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螟。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晏殊《木兰花》翻译赏析
★ 《望远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女冠子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 忆秦娥范成大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旅次朔方》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寒食陈与义阅读答案
★ 江南春寇准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 破阵子晏殊翻译赏析阅读答案
★ 《强弩之末》阅读翻译及答案
★ 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键词: